怎么样办好家门口学校?怎么样为0至6岁的孩子健康成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
9月22日下午,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途 建功新年代”党委专题系列媒体发布会第三场,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围绕“推进教卫事业优质进步 引领创造高质量生活”主题,介绍了十年来上海教卫事业改革进步有关状况。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邬惊雷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达成教育现代化目的初步达成
上海现有普通学校3432所,较2012年增加245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增加45.1万人;专任教师23.27万人,增加5.15万人。围绕办好人民认可、一流水平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担全国教改探路者,推进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一是教育公平扎实保障。以大中小幼一体化促进学生五育融合,构建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面向每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和“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元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体育课改,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儿童少年近视率达成降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率接近50%。近90%学前婴幼儿同意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施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投入等标准全市统一。教育资源持续向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郊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初中等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薄弱环节倾斜。
二是教育水平全方位提高。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展示了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进步水平。
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在校生由35.9万人增至40.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2.7万人增至23.33万人,硕士生增加86.9%、博士生增加72.2%。重点产业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教书育人典型持续涌现,于漪、谢小双、王培坚、应彩云、封莉容、周美琴等老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获全国基础教育唯一的“人民教育家”国家称号,钟扬老师、吴蓉瑾老师被中宣部授与“年代楷模”称号,汪品先老师被中宣部授与“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优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落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成功创建,国际戏剧协会总部迁址上海,小学数学教程影响辐射国外。
三是服务贡献持续增强。高校牵头建设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4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每年平均获“国自然”资助项目近4000项。依托高校布局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免疫治疗革新研究院等重大革新平台,融入国家策略科技力量建设,革新策源用途彰显。
四是综合改革迸发活力。相继承担教育综合改革、高考考试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国家试点,探索形成的0-3岁幼儿托育服务、高考考试“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等重大规范成就在全国推广。进入“十四五”,上海正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抓手,承担创建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发挥教改试验田用途,在先行先试中率先进步。
三方面着力办好家门口学校
提问:“家门口有好学校,这是不少家庭的期盼,为了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将怎么样加大教育资源配置?为了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没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和效果?”
市教委主任王平介绍,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根本之策在于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这类年,大家坚持抓基本办学条件和内涵进步均衡同步发力,多措并举促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
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进步督导认定的省份;2020年底,上海率先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基础教育整体进步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方。城乡和校际办学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我市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达标率的城乡差距较2014年降低约50%,有些学科达成城乡基本持平。大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全市统一,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均衡。
2015年,教育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推行建议》,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全市统一,并于2020年如期达成。最近,教育等七部门又颁布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五项标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接新课程新教程改革所需,发挥校园设施设施的育人功能、用效益和服务能级,为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提供更有力保障。
二是革新义务教育内涵进步机制,多层次提高优质均衡水平。大家围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重点遴选128所相对薄弱公办初中,推行“强校工程”,推进了280余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流动到最薄弱学校任教任职,以“强管理”“优师资”等举措,初步探索了“不靠政策靠革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学校优质均衡进步新路子。围绕缩小校际办学差距,颁布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推行策略,建设了57个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多措并举推进学区和集团内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校本教研、学校管理等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围绕缩小地区差距,推行中心城区优质品牌学校推广托管郊区薄弱学校,达成了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迅速进步。
三是推进热门难题任务改革攻坚,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步好生态。这类年,大家推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和民办学校“超额摇号”,一定量上缓解了择校焦虑,优化了义务教育生态。落实中央“双减”政策,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业设计与推行更科学,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更丰富,学科类培训机构数目大幅压减。以数字化赋能优质资源共享辐射。构造覆盖各学段的空中课堂,集聚全市优质师资录制1.2万余节优质课程并依托全媒体平台与线下课堂播放。研发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的“课堂教学1加1”等应用场景,探索大规模因地制宜路径。
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改革进步的不懈追求,大家将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优质均衡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生活出彩的机会。
《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
已纳入年度立法计划
提问:“0-6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牵动千家万户。上海在学龄前儿童的养育、教育方面,做了什么工作,效果怎么样?”
市教委主任王平介绍,“幼有善育”关系广大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美好将来。这类年,市委、市政府高度看重,将“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加大推进,着力供给高质量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实践中,大家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率先建体系。大家坚持“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0-3岁幼儿托育服务进步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以婴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坚持“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3-6岁学前教育进步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学前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保教服务,形成广覆盖、保基本、有水平的学前教育基本格局。坚持教养医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科学婴幼儿教育指导,“市—区—街镇”形成合力,每年为适龄婴幼儿家庭提供不少于10次免费科学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
二是大力扩资源。托育服务资源方面,全市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151个、提供托额5.3万个,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近60%。考虑到婴幼儿园开设的托班最受父母欢迎,大家从2020年起,需要新建、改扩建婴幼儿园原则上都开设托班,同时在现有婴幼儿园中挖掘潜力开设托班,在保障小班婴幼儿入园基础上,托班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到2022年9月,全市已有856所婴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婴幼儿园总数50.6%。除此之外,今年大家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借助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孩子屋”,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遭到了父母的常见欢迎。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全市有婴幼儿园1699所,其中公办园在园婴幼儿占70%以上,同意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婴幼儿占比超越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越99%,学位总量满足入园需要。
三是聚焦提水平。大家强化托育服务从业职员培养培训,需要保育职员100%持证上岗。加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全市学前教育教师同意专业教育的比率超越95%。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婴幼儿园争创优质婴幼儿园,市示范性婴幼儿园和市一级婴幼儿园占比超越60%。着力塑造“进楼宇、进园区、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新模式,把科学婴幼儿教育资源送到了父母身边。
目前,学前婴幼儿入园规模历程十年增长后,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大家还将从三个方面深化“幼有善育”:
一是加大立法保障,现在,《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已纳入我市年度立法计划,有望成为全国首部覆盖0-6岁婴幼儿全年龄段公共服务的地方立法。
二是深化资源建设,“十四五”将新增200余所婴幼儿园,稳步推进“孩子屋”建设,全市街镇覆盖率达到85%,塑造托育服务“15分钟生活圈”。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拓展市级保育带头人工作室创建,举办全市保育职员技能大赛。同时,把科学婴幼儿教育纳入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让家庭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获得公益、便捷、贴心的婴幼儿教育服务。
注:内容来源上海发布、东方网。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